初高中衔接越来越重要,中考语文高中化趋势有显现

点击蓝字,关注我

今年的中考卷,有一定的难度。我们从中考的内容中,窥视一下初高中衔接的考点。这预示着:很多题目,如果能够在8年级下,9年级,在保证基础之上,稍微上一点初高中衔接(类似以前自招)的内容,更有助于获得高分。

例如今年中考的这几道题:

今年文言的压轴题:你认为乙文中马遂用“富贵”来与敌军谈判,是否有损他的形象?说说你的理由。

【古文原文】

庆历末,妖贼王则盗据贝州。贾魏公镇北门,仓卒遣将,引兵环城。未有破贼之计,公日夜忧思。有指使马遂者白公曰:“坚城深池,不可力取。愿得公一言,入城杀元凶,余党可说而下也。”公壮其言,遣行,丁宁祝之曰:“壮士立功,在此行也。”遂至城下,浮渡濠,叫呼,守城者垂匹练,缒身以上。见贼隅坐,为陈朝廷恩信:“尔能束身出城,公为尔请于朝,亦不失富贵;若守迷自固,天子遣一将提兵数千,不日城下,血膏战地,肉饱犬彘,悔无及矣。”辞尤激切,贼不答。遂度终不能听,遂急击,贼仆地,扼其喉几死。左右兵至,遂被杀。闻者莫不义之。是时,翰林郑毅夫方客魏,为之作传。

(考试时肯定删减了,我这里不做删减,更大程度还原,方便了解人物形象。)

这道题目其实是有很多要素的。比如“马遂的形象”原来是什么?为什么有人觉得“用‘富贵’来与敌军谈判”会有损形象?通过原文的“公壮其言,遣行”可知,马遂的形象应该是符合“义”的。他不惧危险,只身深入敌营,晓谕敌军,以期用最低的代价达到收服敌军的目的。而谈判必然要用一定的技巧: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当然也可以采用一些“威逼利诱”的手段。注意,原来的形象是通过“不惧危险,只身深入敌营”建立的,至于他谈判时使用什么手段,只要不违背道义,是不会损害其“义”的形象。

这道题目还可以思考一个角度,就是其威逼利诱的语言:

“尔能束身出城,公为尔请于朝,亦不失富贵;若守迷自固,天子遣一将提兵数千,不日城下,血膏战地,肉饱犬彘,悔无及矣。”

让人联想到《苏武传》中卫律劝降苏武,也是威逼利诱。那么是否说明马遂也是卫律之流?要注意人物的身份和语境。卫律是背叛汉庭之人,卫律的劝降本身是希望苏武背叛汉庭。从动机上就出现了问题。并不是威逼利诱导致人物负面的。而本文的劝降对象是“妖贼王则盗据贝州”的“贼人”。因此,我们要在具体语境中思考人物形象。

关于现代文,说明文我粗粗看了,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很初中,不是我擅长的领域。但是文学类文本我觉得很有意思。很多题目我觉得作为高中的考题也是可以的。四道题目分别为:归因题(本身也是形象塑造题);语言表现力的赏析;叙述的赏析;构思与主旨情感题。其中语言题和构思题非常“高中”。

先说语言题:

【原文】⑤之后,有狗尾巴草的地方,随时放飞猫咪,也放飞烦恼焦虑,放飞我们对未来的期盼……

【题目】分析第⑤段三个“放飞”的语言表现力。(5分)

这道题非常像我们高中的题目。如果我把它改编了,高中同学一定有感触。

【改编】⑤之后,有狗尾巴草的地方,随时放飞猫咪,也放飞烦恼焦虑,放飞我们对未来的期盼……

第⑤段划线句,有人认为改成:随时放飞猫咪、烦恼焦虑和我们对未来的期盼……更简洁,你认为哪个版本更好?

这里就有思考,为何反复用“放飞”?这样起到什么效果?不要空讲效果,要思考“放飞”后面的对象。第一个对象“猫咪”肯定实指,指代像“猫咪”的“狗尾巴草”。第二个对象是由前者放飞获得的情感体验与心理感受,因为放飞了“猫咪”,因而摆脱了“烦恼与焦虑”,这是典型的由实到虚,此时第一个“放飞”是“放飞”的动作;第二个“放飞”意思发生了转换,变成了“摆脱”;然后最后一个“放飞”更进一步指向未来,也是虚写,是指“对未来充满期待”。所以反复使用“放飞”,其实表达了不同的意义。

更进一步思考这个题目,还要思考三个“放飞”连用,起到什么效果?三者关系是典型的由实到虚,在不经意间,是不是产生了一种时空的延伸,由当下的时光延伸到此刻的未来?我们可以观察到语文后一段的内容:

今年秋天,返回故乡途中,忽见路边长满了咪咪猫。我弯腰揪下两根,一根递给二姐。二姐一愣,随即掐掉长柄,把咪咪猫握在手心里,咪咪猫,上高窑,金蹄蹄,银爪爪……

我们发现文章自然过渡到了当下,说明前面都是对过去的回忆。这种回忆如此美好,正是因为“咪咪猫”的串联,让我有童年可以回首。

最后回归常规的,初中知识。语言表现力的知识点落实。一般语言表现力涉及的知识点为:

再说构思题,这个题目明确了构思题的两大特征“选材”和“组材”。这道题目其实今年青浦二模已经出现过。题目如下:

17.文章其实写了四个与“系鞋带”有关的材料。请从材料典型性的角度,分析四个材料的不同,并阐释作者这样写的用意。(6分)

答案:前三个材料作者选取了童年、成年、晚年这三个具有代表性的年龄段/描写了同学之问、夫妻之问、祖孙之问等典型人际关系中与“系鞋带”有关的片段,表明在人生各阶段都会有人给予帮助和关爱第四个材料则选取智障孤儿在他人影响下照料老人的材料,表明弱小者也具备关爱他人的能力/表达了对人与人之问传递关爱之情的赞美(6分)

这个题目很有意思。要求从“典型性”角度分析四个材料的不同。前三个选材体现三个年龄段,“代表性”照应题目的“典型性”,从人生历程的三个阶段说明“关爱和帮助”的普遍性。后一个选材是从“人群”角度分类,说明任何群体都可以表达“关爱和帮助”,更进一步强调了这种情感的“普适性”。

而中考的这个题目:作者对咪咪猫的选材和组材,经过流年经历,表达了作者不同情感。请对此加以分析。(8分)

比起青浦的模考题,多了一个组材。如何将材料组合起来?一般来说就是线索,串联起自己的童年的回忆。当然中考题还有不同情感。选择题其实已经做了提示:童年时期的我,天真,快乐,无忧无虑,童年给我的感觉是美好的。成年后的我,怀念这童年的时光,用童年的这段时光作为自己继续成长的动力与源泉。我的两个阶段,是由“咪咪猫”串联起来的,文章在放飞“咪咪猫”的过程中,自然承转,前后照应。我的情感也由曾经的天真浪漫到后期的怀念、难忘。这是一种成长必然经历的转变。

最后讲一讲作文审题。

23.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写作。(60分)

假如世界是一滩无形的水,每个人都在用各自的取水方式来认识这滩水。成长,就是在一次次对未知事物的探寻中,或拓宽眼界,或增长才干,或发现规律……同时找到更适合自己的“取水”方式。

请以“我也是个取水人”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今年这个中考作文题,命得非常有新意,也有一定的难度。虽然是命题作文,但是无法抛开材料单独看,否则无法还原“取水人”这个重要的喻体。

材料一共有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一个比喻“假如世界是一滩无形的水,每个人都在用各自的取水方式来认识这滩水”,这个比喻明确了“每个人”与“世界”的关系,“水”是一个钩子,关联起“人”与“世界”——人们通过“取水”这个行为来认识世界。此时,我们理解这个题目应该是“我也要认识世界”。

第二个层次是一个界定“成长,就是在一次次对未知事物的探寻中,或拓宽眼界,或增长才干,或发现规律……”,界定了“成长”这个关键词。什么是成长?就是在探寻“未知事物”的过程中“拓宽眼界”“增长才干”“发现规律”。注意,此时限定了我们探寻的对象,必须是“未知事物”。当然这个“未知事物”,我觉得可以拓宽到“未知领域”,“未知技能”……这种“未知”,不是针对人类群体,而是针对“个人”这个“个体”。

第三个层次明确了“成长”与“取水”的关系“同时找到更适合自己的“取水”方式”:成长本身就是找寻到适合自己的“取水的方式”——成长也就是找寻到适合自己的认识世界的方式。

明确了这三个层次,我们首先对这个题目可以进行一定程度的拆解:

我——明确了写作主体“关于我的成长”

也是——明确了还有其他客体的成长——明确了我们要从群体的成长中,发现独属于自己的成长(即看到自身与外部其他客体的关系——同中有异,异中有同)

取水人——认识世界的个体

认识世界的的方式的独特性:要在探寻未知事物的成长中寻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一种方式

我认为无论你准备好了哪些素材,上面的思维过程是无法套的。这就是平时要训练的,接着就是往里面装素材的问题了。比如我们可以思考一下,对于自己,那些方面是未知的。这个未知可以是陌生的领域、全新的事物或者独特的技能:比如科技创新方面;艺术体育技能方面;非常规学科方面。具体比如哲学,比如马术,比如国画……这个我觉得可以根据自己的亲身体验进行选择。选材如果具有独特性、典型性,肯定更加分。我以哲学为例,进行示范:

开头引入:一部哲学电影,打开了我的新世界的大门,引发好奇——《苏菲的世界》。

第二段落实:哲学对于我是陌生的、未知的,却又是令人好奇的,充满吸引力的。

第三段思考:我开始主动去了解哲学,在了解哲学过程中,我发现原来我们身边处处都是哲学,但是因为不理解哲学,因而从来没有发现,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哲学成为我认识世界的方式。

第四段:我通过哲学拓宽了眼界,我们明白了一些以前不明白的问题:为什么哪吒无法逃脱天劫还要努力抗争?因为他不想被定义,不像被束缚,想要挣脱与抗争。通过哲学我增长了才干,我会试着用哲学的思考看待事物,甚至更能设身处地地为同学着想,解决班级的纷争。通过哲学,我发现了规律,我终于明白人与人的关系的本质,从而不再被盲目的感性牵制自我,学会更加理性和辩证地看待问题。

第五段:我终于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取水”方式——用哲学来认识客观世界。

第六段:落实“也是”。大家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取水”——这从哲学上看(注意:这里正因你有了哲学的角度,所以此时“也是”可以落实到“哲学”的角度,是一个巧妙地设计。)是一种人类的共性。而我用哲学的方式认识世界——这是独属于我的个性。这个个性促使了我的成长是群体成长中的一部分,又是只属于我个人的体验与思考。【这部分可以稍微哲学一点点,让主旨更加深入】

第七段:留有一个诗意的结尾。

大家可以看到,作文如果稍微增加一点点哲学思辨,会更出彩。

通过今年中考,我感觉初中同学如果学有余力,要稍微学一点初高中衔接的知识,会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在中考的大题拿高分,与其他同学拉开差距,让语文作为自己的强项,确立高分!

·END·

供稿机构:培懋教育

编者按:不知道还有多少人听过我的讲座, 说到过初高中的语文的差别。以前初高中衔接是放到高中去做的。高一上学期的作文和初三几乎没有区别。只是高一下画风突变导致初中没有积累的孩子瞬间歇菜。而初中积累比较雄厚的孩子异军突起(他们不擅长写抒情散文或描写细腻的心理变化,但是擅长于逻辑和思辨)。今年的中考让我感觉这个初高中语文的转变提前了,不做好衔接不仅仅是高一下麻烦的事情,而是中考可能就有问题了。希望大家重视这个问题,在阅读质量和阅读数量上有保证,这样才能输入边输出。有了输入不一定有输出,但是没有输入一定没有输出。大家加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