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小学数学成绩很好的孩子, 到了初高中会跟不上?
橘子:今天,重温一篇老文。话题是:为啥很多孩子小学数学成绩很好,到了初高中却会落下?作者是咱们的老朋友@昍爸(读音:xuān),中国科学院计算机博士、前南京师范大学计算机教授,可谓“根正苗红”的数学教育专业人士。
他自己数学也特别好:在初中和高中时曾获得全国数学奥林匹克联赛一等奖,江苏赛区第一名,高考数学考了满分。
现在家有两位小朋友,对怎么教孩子数学,也有不少实践心得。还曾利用业余时间撰写文章,普及奥数与数学教育,著有《给孩子的数学思维课》等书。
《给孩子的数学思维课》这本书获得了科技部2020年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得到了院士、长江学者、杰青等多位科学家的推荐。公众号:昍爸说数学与计算思维
去年,我们直播间也邀请到了昍爸,和大家聊“小学数学学习中的误区“这个主题,反响很热烈。(进入小花生Kiddo 视频号- 直播回放,可以看到完整内容)
这次,我们继续跟进采访了这位数学教育专家,请他就“小学学习误区”这个主题做进一步的阐述:
误区在哪里?
问题如何解决?
进而,小学数学该做什么、不做什么…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非常建议大家仔细读读这篇文章,花10分钟的时间,搞明白一些数学学习的道理,无论是孩子或是家长,也许都会少走不少弯路。
访谈涉及校内数学的考试分析,校内各阶段数学学习重点,小学数学该学什么等一系列经验和建议。非常货真价实,今天,咱们一起来看!
再来预告下,这周四我们直播间又请到昍爸,关于娃学数学有什么困惑,欢迎来直播间直接来问他!点击下方卡片预约👇
01
为什么有些小学数学成绩好的孩子,到了初高中数学会跟不上进度呢?能不能举例分析下?昍爸:其实回答这问题特简单:因为小学数学成绩所谓的“好”是假象。小学阶段的考试是过关考试而不是选拔性考试,区分度低。特别是期末考试,讲究皆大欢喜,因此遍地高分是常态。这是两年多前一次期末考试后六年级家长们在群里报告的信息。坐标:长沙英语:54人:100分38人,90-99.5分15人,86.5分1人,均分99.1分;数学:54人:34个100分,均分97.7分;语文:54人:7个100分,均分96.3分。坐标:南京数学:39人:14个100分,7个99分。坐标:海淀数学:全班最低94分。坐标:杭州自家娃:数学100,英语100,科学99,语文91(作文写砸了);班级情况:数学100分很多,平时考七十几分的也接近满分了。放眼望去,大片的100分和99分,这虚假的繁荣确实容易让人痴迷其中无法自拔。但如果你真因此相信自己的孩子数学好,那就输了。小学数学知识点有限,这类考试通常考的都是做过的题型,常常只是简单换个数字或场景,因此记住一些结论、口诀或公式就特别有用。在这一阶段,就对分数的贡献来说,孩子的记忆力足以弥补甚至超越对数学原理的理解。我举两个小例子:第一个是植树问题。一条小路长36米,在这条小路的一侧每隔6米种一棵数,那么从头到尾一共可以种多少棵树?第一次孩子答36÷6=6,错了。后来老师反复强调,要在除法结果的基础上再加1。这样几次下来,即便孩子不理解这加的1到底是啥,他也能正确回答类似的问题。第二个是正方体不同构的展开图问题。第一次,孩子可能花好长时间勉强枚举了8种,其中还有两种是同构的。好一点的老师可能会费九牛二虎之力讲解整个枚举过程,但最后发现依旧有不少同学没法不重复不遗漏地枚举所有情况,于是干脆教了个口诀。正方体展有规律,十一种类看仔细;中间四个成一行,两边各一无规矩;二三紧连错一个,三一相连一随意;两两相连各错一,三个两排一对齐。一条线上不过四,田七和凹要放弃;相间之端是对面,间二拐角面相邻。

02
那能不能拓展讲讲,在学习数学这门学科时,小学、初中、高中,不同阶段的重点是什么?昍爸:好的,那我分阶段来说说:1、小学数学,以数、形、计算和应用为主小学阶段的东西基本都是我们日常能碰得到和用得上的。这个阶段,我们可以在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场景之间建立密切的联系,用形象和生动的案例来加深孩子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同时,除了要把计算基础打牢,把基本概念理解清楚,更要把学到的东西应用于解决现实中的问题,这也就是小学阶段有很多应用题的缘故。当然,除了知识本身,类比和归纳是小学阶段需要重点培养的元能力。比如,买水果的时候,我们都会先试吃一下,吃了觉得好才会购买,这就是一种归纳思维。




03
那么,从中高考的数学要求倒推,小学数学该怎么“学”、要学些什么呢?昍爸:小学数学以数、形、计算和应用为主,与生活密切相关,知识点本身并不是很多。如今,面对社会的焦虑,小学数学学习最重要的已经不是做了什么,而是不做什么。首先,不要囫囵吞枣似地超前学。现在市面上有一种说法,说是甭管懂不懂,先吞下去再说,后面回过来再慢慢消化。我个人不支持这种做法,正所谓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特别是不能超越思维能力去学习高阶的东西。其次,不要习惯于投喂解题技巧的教学,这种教法不适合学生锻炼思维;最后,不要沉溺于偏题、怪题。与之相对的,就是我们该干什么。首先,要等思维发展到一定的程度才去学相应的内容,特别要注意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发展分界线;其次,要学习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感受数学结论形成的过程,体会思考的威力、成就和乐趣;最后,相比于偏题怪题,了解整个数学的体系、数学的用途以及数学的发展史,对孩子更有益处。如果非要从中高考来倒推的话,小学阶段可以在下面几个方面下功夫:1、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的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这种兴趣不是简单地认为数学好玩,而是切实地感受到数学有用,体会到思考的威力,享受思考的乐趣。建立在深度思考之上的兴趣才能更长久。数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又回归生活。生活中的数学孩子看得到摸得着,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也能培养孩子的数学兴趣,提升孩子的成就感。其实,我在《给孩子的数学思维课》里面讲了很多这方面的例子,比如:坐飞机时,为什么飞机的往返飞行时间不一样?小学门口接孩子的标牌为什么要那么设计?抽五张牌,抽到顺子和同花的可能性哪个更高?怎么才能培养孩子的量感呢?
一方面,在课堂教学和日常生活中要学会用合理的量来描述所观测到的物体的长度、大小、重量、速度、温度等。比如看到一只兔子跑步,我们要知道大概可以用米或分米来表示兔子的体长,用多少千克来表示兔子的重量,用米/秒或千米/小时来描述它奔跑的速度。而当兔子跳进一个装满水的盆子洗澡时,要知道用立方分米来描述溢出的水的体积。另一方面,对于我们难以直观感知的量,我们要善于类比,通过数量关系的转化,将它们转变成我们可以直观感知的量,从而间接地感知这些陌生的量。比如,地球到太阳的距离1.49×1011米,这是什么概念呢?我们大概模糊地知道很长,但到底有多长呢?网上有这样的太阳系示意图,地球和太阳之间的距离好像就是地球直径的几倍。但这不是真实情况。-The End-
喜欢这篇,一定点赞、在看、转发哦
更多带娃高效学习资源,
如,B站名师、英文听单等…
扫码进群👇发“资源@小助理”领取!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