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老师辅导孩子小学数学。家长视角:如何在解题中培养孩子的推理意识?

按:童继稀老师,一位高中数学老师,也是一个孩子的父亲,在引导孩子思考公众号:

中的问题后写的文章。经作者同意,发表供大家学习参考。感谢童老师。

欢迎更多类似文章,可发至68480296@qq.com

本文通过辅导孩子暑假解题的心路历程,呈现出过程中的所思所感,便与大家交流讨论.

一、问题呈现

例1(摘自张新春老师的《暑假日讲一题》之一进二年级)按图上的样子,用小棒表示34时,需要34根小棒,用计算器表示34时,只用了7颗算珠.小棒的数量比算珠的数量多了27.还有哪些两位数,用这样的方式表示,小棒的数量比算珠数量也多27?

孩子在遇到这题时,思考良久,因不会而直接放弃.本人了解问题的解答过程后,直接引导了孩子得出了结果可以是35或36.但是,观察到孩子一知半解、不太顺畅的表现,从而引起了本人对这道题的仔细琢磨:

问题1:题干中的举例明明是34,算盘呈现的也是34,为什么图象中的小棒的数量是35呢?是编者把图画错了还是另有意图?

问题2:按问题的意思,应该还有一些数,也满足“小棒的数量比算珠的数量多了27”,那这个27是个定值.那哪些数满足该条件?这些数又有什么特征?

问题3:根据问题2,是不是还有类似规律性特征的其它数?

二、过程实录

根据以上问题,父子两人在书房再次对该问题进行互动探究,详细过程记录以下.

片段1:

父:**,你再跟我讲讲这题怎么做?

子:不是和你讲过了,是35,还有36啦.

父:就没有其它数了吗?

追问:(思考片刻,不见回应)你能把这过程用算式表示出来吗?

子:(口述)34-3-4=27;35-3-5=27;36-3-6=27.

父:你发现有什么规律吗?

追问:(疑惑片刻后)要不你把这些式子列在纸上,观察?

开始把式子列在纸上,但比较乱;接着又列出几个式子,如:37-3-7=27,39-3-7=27,…

子:(很高兴的说)我发现啦,只要是三十几的数都可以.

父:你是怎么得出来的呢?你能不能把式子全列出来,再讲给我听听?

子:(几次尝试后)按顺序呈现出所有式子:31-3-1=27,32-3-2=27,…,39-3-9=27. 我发现,被减数的个位数是从1到9,第一个减数都是3,第二个减数是从1到9,结果都是等于27.

父:为什么都是27呢?

子:(观察片刻后)因为两位数的个位数和第二个减数相同,减掉后都是30,再用30减去3,就都等于27了啦.

片段2:

父:(笑着给他竖了个大拇指)其它的两位数有这规律吗?比如四十几啊,五十几啊.

子:(尝试了几次两位数为四十几后)我发现啦,四十几减去十位上的数字,再减去个位上的数字都是36.

接着:(列出了51-5-1=45,52-5-2=45后)五十几减去十位上的数字,再减去个位上的数字都是45.

父:(孩子继续举例讲到其它两位数的情况时,打断问)这些结果有什么规律?

子:结果的十位数都慢慢变大,但个位数都慢慢变小.

父: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规律呢?

子:因为这些两位数的个位数和第二个减数相同,减完后都变成几十减几的问题了.自然就是:10-1=9,20-2=19,30-3=27,…,90-9=81.

接着:(手舞足蹈)我还发现:109-1-0-9=99,1009-1-0-0-9=999,….

父:(因为超出了他们的认知范围,就打断了)今天就到这啦.

三、互动反思

在孩子高兴的离开书房后,兴趣使然,联系到高中数学里的思想方法,继续思考:

问题4:以上互动过程不就是我们高中数学中的数列内容的常见处理方法吗?小学为什么也出现了这些内容?

问题5:从几个特殊的数(34,35,36),得出所有十位数为3的两位数都有结果27,又联想到其它两位数的相同性质,这不就是我们高中数学里常用的归纳与类比方法吗?

带着这两个问题,我拿出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标)翻寻,最后在第9页的表(核心素养的主要表现及其内涵)中找到了我想要的结果,即推理意识内涵.课标明确,知道可以从一些事实和命题出发,依据规则推出其他命题或结论(如片段1);能够通过简单的归纳或类比,猜想或发现一些初步的结论(如片段2);通过法则运用,体验数学从一般到特殊的论证过程(如整个过程);对自己及他人的问题解决过程给出合理解释(如片段2).

四、结语

“双减”背景下,基于课标辅导孩子是一个高效办法,“用浅显的语言,将复杂的事情讲清楚;用简单的题目,将运算的方法说明白”是我们教育者应该始终追求的宗旨.它不仅能充分发挥孩子的主动性,还能增强孩子的交流能力.在教育严重内卷的社会现实中,大多家长利用暑假时间让孩子不断的机械练题,这种低效率学习方式的不可取越来越成为共识,但家长做不到深刻理解课标,不知道如何实施新理念,这或许是我们应该继续探索而任重道远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