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四中高中部语文组长:高中回头看, 小学初中最要抓的是这件事……

今天,和大家分享一篇北京四中语文老师的访谈。

说到北京四中,大家应该不陌生,连续多年北京高考平均分第一名,97%以上重本升学率,尤其是语文平均成绩,多年来常常位于北京市榜首。

今日和大家分享的是四中一位资深语文老师,高中部语文教研组组长,北京市骨干老师 —— 杨志刚老师。代表着四中语文特色的《北京四中语文课》系列书,他就写了两本,可见教学水平有多强。

同时他也是一名初中孩子的爸爸,陪孩子读了不少书。不论是对高中语文,还是中小学语文学习,他都有比较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心得。

作为一位一线语文老师,杨老师认为语文课不是简单的知识积累和答题方法,语文课是真正塑造孩子精神的课程。这样上语文课,才能实现语文素养和成绩全都要。

关于要不要刷题的问题,杨老师说了不少“大实话”,他说:

别说小学不用刷题,高中阶段都没什么太大必要。刷题真的没用,刷题的孩子高考语文基本超不过110分。

考语文想要拿高分,从小的语文学习应该怎么抓呢?相信看完今天的文章,能让大家少一些语文上的焦虑,对语文的理解更多一些,少走一些弯路。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公众号【小花生网】,略有删减。

北京四中高中部语文组组长杨志刚老师

1

高中语文的特点就两个字

很难!

高中语文学习的特点很简单,就是两个字,很难!

为什么说很难呢?和20年前甚至是10年前相比,现在的高考语文变得难度很大。

难点1: 题量变大了,做不完是常态。

很多学生语文成绩不好,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写作文时剩不了半个小时,

那你想一想,作文肯定写不好。

作文写不好,就比别人多扣了5、6分,前面如果做的再不好,就比别人低10分,这很正常。

难点2: 题型变难了。

以北京高考试卷为例:科技文阅读由原来 1 篇短文,变成 2~ 3 篇,还增加了主观题,难度非常大。

2024年北京高考语文阅读理解材料

文言文由人物传记,变成议论性文本。今年北京卷文言文考的是墨子,这对孩子文言文的理解、思辨能力的要求很高

文言文原来都是选择题,顶多画横线、断句、翻译翻译。现在开始考主观题了,6分一个。孩子根本看不懂,还得硬着头皮写。

再比如说诗歌鉴赏,一方面诗歌本身就很长;另一方面,为了考所谓的迁移能力,不考诗人的典型风格。

我听过一些网络上的讲课,说见到这个诗人就想起什么,那就完蛋了,就正好踩坑了。

高考语文考查的就是要避免让你贴标签。你一贴标签就说明没真正的读懂这个诗,而是在套路。

比如北京近几年特别喜欢考杜甫,就考杜甫的非典型性风格,不是说杜甫忧国忧民吗?不,这次忧的就是自己,就想自己过得好点;不是说杜甫一直是想做官吗?特别想积极进取,为人民服务吗?不,这首诗就想隐居…

2003年北京高考卷诗歌题

不考讨论考得是什么?在当前文本下,孩子有没有准确的深入的理解。

不是说考试故意难为孩子,我觉得出题老师没有那么损,这样的考试就是告诉大家套公式不行了,必须得真正的理解,理解不到位就拿不到分:一切套路都没有用,考试就是反套路。

所以从这个角度看,应该从小重视语文,培养真正的阅读能力,避免临时抱佛脚。一切以高中为起点开始的语文学习都学不好。

很多人好奇,北京四中语文课是如何上的,怎样能取得不错的成绩

北京四中语文成绩常年保持高水平,首先得力于北京四中拥有优质的生源。这是不必讳言的事情。

另外,就是北京四中语文组一直在坚持做正确的事情。别把语文课那点意思弄得没意思了。

让学生见识语文的魅力,喜欢语文,至少不要讨厌语文

其实很多孩子不是不喜欢语文,是不喜欢特别枯燥的语文。

北京四中的语文组一直坚持做一件事情:希望把语文课上得有意思。

现实中有很大一部分的老师,特别希望在课上把孩子们的考试弄得更好,所以课堂可能就变成了一种习题,或者说很枯燥,甚至无聊的掰开揉碎的去精讲。

语文课要上得有意思,就不能单纯只讲课文,更不是单纯的做题考试,语文课不是单纯知识的学习。语文课应该是对孩子们的精神世界的一种塑造。语文课应该承担起这样的一个功能。

这并不是什么高深的道理,但是要想实行起来,却困难重重。很多学校很多老师迫于各方面的压力,也没有强大的自信,所以语文课上得枯燥乏味,成为很多学生的梦魇。

所以北京四中的语文教师群体,就是一直在坚持做正确的事情,希望语文课成为孩子们的精神塑造课程,这也造就了学生的成绩还不错。

上语文课的老师要有意思,是灵魂上有趣味的人

四中语文老师都很有意思,很想把自己的课堂变成一个舞台,上课都特别有激情,也特别有趣味。

我一直在想,到底什么样的语文老师,可能会让学生喜欢。

一定不是苦大仇深、特别严肃、特别古板的,也不会是不讲究穿着,特别不修边幅的,每天只会燃烧自己,烧得胡子拉碴,应该都不是。

语文老师首先是个人,是个有谈吐、有气质,讲究的人,应该是对自己的外在形象、内在修养,包括自己的谈吐都有相当的要求。更关键的是,是一个灵魂有趣的人。

所以我不是特别喜欢,大家一画老师的形象就画了特别厚的眼镜、脸上都是皱纹,画的像杜甫一样。我觉得这不是一个我心目中的好老师的形象。

首先,老师要有意思,这个有意思不是说会讲笑话。老师本身是一个灵魂上有趣味的人,这样就比较容易把语文课上得有意思。

另外,老师专业素养好。基本都是北师大、北大硕博毕业的,专业水平够。他们也很勤奋,写了不少著作,学有专长,先秦诸子、红楼、鲁迅、论语等等。

今天给大家带来的《北京四中语文课》就是其中的一些作品。从一个中学老师群体来说,能够写出著作其实不是特别的多见。

一句话,好老师带出好学生。

《北京四中语文课》系列

北京四中语文老师的课堂实录

感兴趣的朋友,点击小程序👇了解图书详情

🛒点击图片直接购买▲

再具体举例说说,北京四中语文课到底有什么不一样。

输入:务必重视课外阅读

语文学科主要的就是阅读和写作,没有大量阅读,就不能把写作写好,语文也学不好。

所以,我们每周四中有一节课作为阅读课,这节课什么也不做,就是通过老师给学生提供的材料 — 澡雪,就是很薄的小册子,十几页,每节课读这么一册。

所谓“澡雪”,出自《文心雕龙·神思》:“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

通过这样的阅读课,给学生树立了阅读非常重要的意识,把一个所谓的正课时间来阅读,像学生表明阅读对于语文学习来讲是雪中送炭,不是锦上添花,没有阅读就没有写作,就没有可能把语文学习好。

输出:超越考试,激发孩子的写作表达的兴趣。

北京四中的写作训练不太一样。不像一些学校说高一来了,就要零距离接触高考,把高考题拿过来练一练。这是不符合规律的,一个高一的小朋友,怎么可能把高三的事情能做好呢?既不会写,写了又受老师批评,这样做只能是让孩子被打击得特别厉害。写作应该是一个有意思的事情。比如说,我们在高一的时候会设置一些让学生写“真我”主题作文,让孩子更好地认识自己,认识世界,并让孩子爱上写作,愿意写作。四中还会有一些和高考没什么关系的写作活动,比如说我们有一个采访写作的活动,叫身边的陌生人。同学们分成小组,像小记者一样去采访去了解,最后形成一篇也是可能上万字的文章。这样的写作活动不是一个很八股或者说很考试化的写作,这样的写作对孩子们爱上写作起到了一个非常充分的作用。其实我觉得任何事情,都应该是以同学们的兴趣为主,先引导出兴趣,他自然会热爱写作了。或者说孩子会觉得写作没有那么困难,还有点意思,再逐渐过渡到考试类的写作,是顺理成章的事情。独特的校本教材,大量的补充诗歌四中老师也是比较的大胆的,我们会大胆舍弃一些教材的东西,而补充一些另外的内容。比如说,我们会大量的补充诗歌。古代诗歌我们有四个小册子,先秦诗,汉魏晋南北朝诗,唐诗宋词,每个小册子都有几十首,这些诗歌我们都要讲,而且要求同学们背下来,其实这个背诵量要远远大于高考的要求啊。再比如,我们会给学生发没有任何标点和注释的文言文课文,拿这些来讲。实际上这都是超越了高考很多,只有你超越考试才能赢得考试,这也是我们一贯所追求的。2不阅读,高考语文超不过110分一句话,读得好,便能学得好。在语文学习中,读课外书不是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语文考试,考的不是智力,是一个人的眼界和境界。总之,没有阅读,就没有语文,不超越考试,就不能赢得考试,人不行,语文成绩也肯定不行。下面分三个阶段来单独讲讲。小学阶段,最核心的就是培养阅读习惯,做事的耐力。这两条是相辅相成的。要想有阅读习惯,就得坐得住。做一件事情不能坐一会儿就起来干干别的,这就没有专注力。从阅读习惯倒推要做什么?一定要给孩子选合适的书,选孩子喜欢的书。孩子有时候不爱阅读,并不是天生的不爱阅读,而是读着觉得很无聊。所以,特别我建议多买书、买好书。再好的学区房, 也不如一间好的书房不一定必须有书房,但书架要充实每年买 50 本适合孩子的,十年下来就有500本。

还有很多人问我,小学娃读了不少书,阅读理解总是扣分,要不要做些题。

我的看法:别说小学不用刷题,高中阶段都没什么太大必要。从四中的教学来看,高一和高二这两个年级从不做题,除了考试不得不出点题,其他时候不会刷题。顶多是学完这个课,有个小练习,巩固一下字词基础。一个月考一次试、考整卷这种事儿是不存在的。为什么呢?因为如果只把一些非常没有营养的题来作为孩子主要的训练,孩子会非常烦躁,不利于往高端发展。如果中小学就盯着考试这件事不放,自然会挤占阅读的时间。从眼前来看,多刷几套题确实会让孩子的分数好看。但是现在小升初也不考试,为什么要刷题?如果说要初三了必须得刷刷题,我能理解。但是小学6年,初中前2年,为什么要坏了孩子的胃口去刷题呢?不管大家相不相信,阅读能够带来正向的结果。我只能说,一个人的认知决定了他的做法,决定了最后的结果。说实话,我一直不想提考试,因为考试是一个最无聊的事情,没有人喜欢考试,你可以想想,孩子天天只刷题的话,他得有多么反感语文。如果让孩子觉得语文就是做题很烦,怎么答都答不到那个答案,这就是个非常痛苦的事情。越是爱学习的孩子越痛苦,甚至质疑人生,为什么我做了这么多题还依然达不到所谓的标准答案。原因其实就是因为做了太多的题。初中阶段,不要放弃读书,广泛涉猎。我们会发现一个现象,无论是学一些才艺还是其他兴趣班,一到初中就全给孩子掐了。小学时候随便学,到初中就没了。为什么?因为课业负担重。没时间参加什么跆拳道、围棋、足球等兴趣班了。我认为这恰恰是不好的选择。如果你觉得到了初中就应该成为一个每天只学习的人,这个孩子的成绩不会太好。我有一个经验,就是特别优秀的学生,什么都好。语文学得好,文理兼备,人情练达,多才多艺。在各项活动中,最能折腾的,往往是最顶尖的。所以,到初中的时候,首先不要放弃读书。而且,要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可以不用很专,初中的阶段一定要广泛的去读。高中阶段,更不要放弃读书。可能有好多家长初中还能坚持阅读,但是到高中觉得马上就要高考了,一定要不能读“闲书”了。读点教辅可以,但是闲书就不要读了。但到了高中呢,我觉得从语文学科也好,从一个孩子的精神成长也好,更要阅读。一个人到了高中阶段,就可以有自己比较独特的阅读领域了,比如说就喜欢读哲学类的,或者历史,或者科普类的书…到高中如果放弃了读书,语文就很难过110分了。因为过110~115分以上,不是靠课内的知识能够解决的。如果大家有更高的追求,说语文要考125分、考130分,那一定是课外阅读的加持。为什么?因为语文考卷,看似它是个考题,实际上它不像那些数理题目,不是一个所谓测试智力的问题,它考的是精神世界。就是这个孩子,你的精神世界是否够饱满?刚才咱们一直说一个问题,说有的孩子理解不了,答不上了,答不全,知道为什么吗?因为语文阅读理解问的问题,问的都是一些作者经过了深思熟虑,经过了精致表达所呈现出来的文字。如果只看表面,你理解的很肤浅,本人就很肤浅,怎么可能理解到一个很深入的一个灵魂呢?为什么我说阅读题不会拿满分,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我们面对的这个文本,至少或者说绝大多数的作者都超过40岁。这样一群人又是人类的精英,他们写了一篇古文古诗,就你那点儿简单的小脑瓜能理解到位吗?肯定做不到,这是正常的。西方有一句谚语,要想读懂神曲,就要站在和但丁一样的高度。我们可能达不到但丁的高度,但你努力去接近是可以的。但丁《神曲》在高中阶段大量的阅读,才能保证你能和人类成熟的灵魂对话通过对话去理解它。否则的话,你想想,就孩子那十几年的小经历,除了刷点题,基本上没有任何的阅历,怎么可能理解到位呢。所以,阅读实际上是让我们自己的判断更准确,让我们的灵魂更丰满。让人生更有价值,这样的一个逻辑,才能把阅读题做好。举个极端例子,阅读的文本他还不如你厉害呢,那你解答,就像高中生做小学题一样。如果你本身是个小学生,非得要做高中的题,那多费劲呢。这个道理非常简单,所以要想赢得考试,就一定要超越考试。

🛒点击图片直接购买▲

3想开阔眼界、增加理解分析能力《史记》是特别该读的书《史记》是西汉司马迁所著的一部“纪传体”通史,位列“二十四史”之首。《史记》不仅是一部中国三千年的政治史,同时也是一部中华民族的文化史、精神史……除此之外,《史记》还是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正因为如此,鲁迅称赞《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如果罗列10个文化类的中国伟人,那司马迁一定在其中。

《史记》是中国史书的母本,非常值得读。它里头谈到的话题很丰富:生存、成长、命运、成败、苦难、死亡、超越、救赎等等…

为什么说太阳底下无新鲜事呢?就是只要人还没有发生本质变化,没发生本质变化,人性就不变。历史上发生的事情只是现象改变,本质不变。

比如说那个人很贪婪、很自私,最后失败了,这是必然的;或者说他很贪婪、很自私,他没失败,但是他们家族失败了,他死了不多久,家族就会分崩离析了。

《史记》中所以这些主题都是我们人类面临的公共的问题。

那么这些问题孩子如果都有所了解,那对问题的分析,对问题的理解,那肯定是高一个层次的,无论是考试还是对人生,对未来的设想如何… 那如果中国历史上3000年的历史英雄人物豪杰你都见识过,你能没有眼光吗

因为《史记》是从皇帝写到汉武帝3000年历史,这些历史是中国人最辉煌时代的历史,有最优秀的思想。

可能秦朝结束之后就不再产生源生性的思想,我们都是流,不是源头。可以说流更丰富了,更细致了。但是立住中国思想的源头都在轴心时代,就是公元前500年左右,孔子、老子、墨子的时代,再往后一点儿,也就是到了孟子、荀子之后,就没有了,没有的意思是中国的文化孕育完成了。

所以,说史记我们无论是从哪个角度看都值得读。

不是说我今天写了个《少年史记小课堂》,我非得吹史记,史记确实当得起,

朱自清先生说过一句话,为什么要让孩子读经典?他说,你作为一个中国人,有义务让孩子接触一下中国最优秀的经典文化。

再功利点说,面对语文考试,那些题的材料都是老头们写的,平均年龄肯定40岁以上,理解这些人精的话,就靠孩子那个小简单小脑瓜能行吗?

但是看得多了,见得多了,我连秦始皇的大脑是怎么想的都知,怎么会答得不好。

所以,语文如果要考好,一定要认真的读读人类精华。

那孩子从小如何读《史记》呢?读原文肯定不适合,可以从故事出发去读。

我小时候,就特别爱听历史故事。三十多年前上小学时,我几乎每天都要听收音机,听评书联播。宁可不吃饭,不落一回书。至今我仍会不定期重温其中的最爱。单田芳先生讲张作霖父子的《乱世枭雄》,便百听不厌。

但我发现评书的一个问题,记载比较脸谱化,好人没有缺点,坏人没有优点。就像唱戏,你是白脸就是个奸臣,你是红脸就是个忠义的,你是黑脸的…讲这些故事不是特别适合今天认知丰富的这一代人,所以我就特别想,如果我的孩子能够有一套适合他这个年龄,同时又比较符合现代价值观的一套书那该多好?比如专门写给少年读的《史记》!

作为一名教师,更作为一名父亲,我希望我的儿子能读一读这样的书。然而我遍检市面上的少年版《史记》,也没有一部能达到自己心理预期。所以,我和万君老师便写了这部书。

怎样给孩子读史记,我们做了几点调整。

第一,重新编排。因为《史记》原书博大庞杂,人物太多了,需要挑一挑。我们选出 70 位核心人物,以帝王、霸主、将相、奇士、圣贤分类,共五册,讲述300多个景点故事。

① 伍子胥、孙武和范蠡并非“霸主”,但与“霸主”的关系十分密切,所以将此三人列于本课之中。特此说明。

第二,《史记》原书精彩绝伦,所以我们严格遵循《史记》的原文来改写故事,努力呈现出“原汁原味”的《史记》,不“胡思乱想”,更不会戏说。

此外,我们还精心挑选了 50 段《史记》精彩原文的片段,并增加了注释和译文,以便少年读者能“零距离”接触原典。

第三,《史记》原书复杂古奥,所以我们改写故事时大量插入“群聊”,借助师生课堂讨论的方式来推进故事展开、增强阅读兴趣、拓展相关知识、引发辩证思考…例如,第一册第一章中讲到舜和父亲瞽叟(gǔ sǒu)的故事时,插入以下讨论:

第四,《史记》原书距今邈远,所以我们每一章都增加了“双点评”。这些点评或总结,或拓展,或辨证,或反思,努力以现代人的眼光来品读历史,以帮助少年读者形成批判性思维,达到读史明智的目的。例如,第一册第二章讲完“武王伐纣(zhòu)”的故事后,我们对商纣王有这样的认识:

商纣王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据司马迁记载,他的身体素质特别好,智力水平特别高,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也特别强。

那么,曾经如此优秀的君主,为何落到了纵火自焚的境地呢?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他自信到了自大的地步:他认为自己的智力可以超越任何人,所以别人的话都听不进去;他认为自己的才能可以超越任何人,所以别人都是错的,唯有自己才是正确的。

第五,我们选了 150 个《史记》原典中的汉字,通过对甲骨文等字形的分析,讲清楚汉字的造字原理以及演变过程,希望能带来阅读乐趣的同时,让少年读者更好地感受中国源远流长的汉字文化。例如“相”字:北京四中的杨志刚和万君老师编写的《少年史记小课堂》五本书:帝王,帝王、霸主、将相、奇士、圣贤感兴趣的朋友,点击小程序👇选购

🛒点击图片直接购买▲

END

往期推荐

精神状态好超前,两千多年前就玩起躺平了

快三十岁了还在迷茫打转,这正常吗?

民国文人的朋友圈,笑岔气了!

近期活动

赞且在看 读好书

阅读原文